广西水产渔药虚拟社区

荐客 | 市井与雅致,混合在三千米长的小马路上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上海有大马路有小马路,有上只角有下只角,有老洋房有石库门,有洋气十足有市井浓郁,但是很少有一条马路并且是很短的小马路,混合了石库门的鲜活与老洋房的深邃,浓缩了市井生活的嘈杂与客厅文化的雅致,荟萃了社会底层的众生与“上海制造”的大师。这两个极端的“上海”,同生于一条小马路上已是不易,更难得的是这两个极端的“上海”,都因为极端而著名,连曾经的美国总统都造访过。这样的小马路在上海,好像没有第二条。


这条小马路,叫作巨鹿路。

你会想到爱神花园、四明邨、景华新邨,你会想到巨鹿路菜场,巨鹿路一小,你会想到朱屺瞻、贺友直、邬达克,你会想到乒乓球世界冠军,你还会想到西端老洋房的遗产传奇,你是否也想到东端(也有西端)少许石库门和旧屋的窗上,被封上了一块刷了红漆的夹板,夹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拆”字?

     这一条仅2290米长的小马路,

充满了传奇。

只是,这些传奇是有时代感的传奇,大有“东边日出西边雨”的奇妙:自1907年开路至1940年代末,在巨鹿路还叫作“巨籁达路(Rue Ratard)”时,西端便是上海的“上只角”,但是之后的漫漫40年,东端的巨鹿路唱起了主旋律,直至1990年代,西端的巨鹿路又一次将上海气质渐渐弥散开来。可以这么说,巨鹿路的名气是分地段也分年代传扬的。在同一条巨鹿路上,不同年龄的人、不同文化的人、不同阶层的人,走的不是同一条巨鹿路。 

我们这一代人的巨鹿路记忆,差不多都是从巨鹿路菜场和巨鹿路一小的乒乓球开始的。

不久前,有朋友给我看一张马路菜场的照片,要我猜猜是哪一个菜场。还用得着猜?一定是巨鹿路菜场,而且我还很自信地确定了这一张照片的具体方位。看着照片,好像就吹到了冬天菜场排队的西北风,就感受到了喧嚣和挤迫,就嗅到了冷气带鱼的腥臭;尤其是春节前的人轧人,每一个菜摊都在排长队……如今许多怀旧文章都在追述当年贫穷时期的苦中作乐,但是我觉得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当年菜场披星戴月的排队,重要的不是苦,而是乐,是乐中有苦,排队轧闹猛是有乐趣的。如今网红带来的排队,不是也很长?只不过是为了一杯奶茶、一只青团,可以排队几个小时,很难用值得或者不值得来界定,因为在本质上,排队好玩的事情,具有强烈的自娱自乐特点。

1960年代,巨鹿路一小菜场乒乓赛。

如今我又走入这一段巨鹿路的时候,

不免觉得它很寂寥。

菜场没有了,那一个全世界著名的“乒乓球摇篮”巨鹿路小学也没有了,要知道当年是真有“摇篮”的——菜场小菜摊的水泥(磨石子)板,清晨小菜场卖菜,收市后一番冲洗,就成了小学生的乒乓球台。这一个“摇篮”摇出了好几个世界冠军。中国女乒前主教练陆元盛,就是从小菜场水泥板上打乒乓而后称霸的。

与巨鹿路菜场相辅相成的是这一段的民居,这才是区分巨鹿路东西两端的最显著的衡器。

巨兴里、高福里、同福里、晋福里、福海里、厚德里、三益里、杨家弄……这一条条弄堂的名字,满是市井气韵,既求福求丰,也立德,也体现了“里弄”的建筑风格,大多是老式里弄房子,石库门居多。也有些别样的新式里弄房子,起名字的时候就不与“里”为伍,比如大德邨、特秀坊。一大片房子都有些年头,也有些来头,还有些时代闻达曾经居住,但是最普遍的居民是蓝领阶层,他们虽然学问不多,喉咙汪汪响,邻里间也时有龉龌,但是勤劳、厚道,他们的心愿就像所居住的弄堂名字一样,他们就是典型的上海老弄堂的主人。偶尔也有某某家儿子考上了大学,四通八达的活弄堂,有得闹猛了。

瑞金一路东首的巨鹿路上,有一家点心店。这是我小时候喜欢跟着母亲去买菜的理由,我相信这一条理由也是当年很多孩子跟着大人去菜场的理由。虽然也被母亲指定在一个菜摊前排队,母亲去别的菜摊抢购,但是劳动常有所回报,在菜场走了很长的路,排了很久的队,终于走到这一家点心店。这一家点心店不是大饼油条摊,有糕团、生煎、馒头。大约地处小菜场,价钱是便宜了点的。我印象最深的是粢毛团:饭团里面是肉馅——在那一个粮食凭票、肉也凭票的年代,粢毛团的诱惑更加多元,比肉馒头更加好吃。小时候只管味道好不好,并不在意它的店名,很多年后才知道它的原名:北万新,也是有年头的老店了,在1930年上海地图上,北万新就已经在这里卖粢毛团了。


1984年3月8日,巨鹿路菜场“顾客评议台”前,

一位顾客正在填写“服务意见表”,

由于表述意见中肯、点评到位,

意外获得了菜场方奖励给她的一只活鸡。

从东向西,过了瑞金一路的巨鹿路,

仍旧有菜场嘈杂、弄堂欢闹的混合,

但是市井气息明显地淡了。

这一段巨鹿路有两个转折点,先是杨家弄,再是小浜湾。过了杨家弄,菜场便没有了生气,再转过小浜湾,石库门少了,新式里弄房子多了,小洋房也有了。2004年,梁子拍了一部纪录片《房东蒋先生》,是获了奖的。片中蒋先生就住在巨鹿路305弄的小洋房里,具体方位是在巨鹿路靠近茂名南路。蒋先生真是一个老克勒,一生没有上过班,终生未有娶过妻,守着祖上的洋房度日,守着年轻时的小开派头做人。后来洋房终于拆了,后来这个地方是一个钻石地段的楼盘,名曰凯德茂名公寓。再后来,也就是前几个月,有消息说,蒋先生走了。这个地方距离锦江饭店仅仅两三百米,1972年尼克松到访上海,还去了巨鹿路菜场,很有可能是从茂名南路转入小浜湾巨鹿路菜场的,这里并不是巨鹿路菜场最经典最市井的地段,但是菜场两边的民居建筑,算得上是最有体面最拿得出手的。


1984年,巨鹿路菜场“新风摊”的卖肉姑娘微笑迎客。

谢伟民摄


 以茂名路为界限向西走,巨鹿路从市井走向了雅致,从石库门走向了洋房,走向了所谓的“上流阶层”。茂名南路到陕西南路这一段的巨鹿路,恰是这两端生活状态的过渡。有洋行,有医院,有石库门,有花园小楼,诸多建筑都保留下来。地段不同了,文化也不同了,于是弄堂的名字也不一样了:梅赋里、采寿里、明德里、存厚坊、四成里。有一条弄堂,名曰巨籁村,这是唯一还保留着巨籁达路路名元素的弄堂,也是巨鹿路上自东向西第一条“村”弄堂,上好的弄堂、上好的居住条件,实际上就是“邨”的格局。

最雅致、最文化、最高冷、也曾经最寂寥的的巨鹿路,就在陕西南路到常熟路这一段。为什么是最寂寥?很长很长一段时间,常人知道的巨鹿路就是小菜场和巨鹿路一小的乒乓球,这一段巨鹿路很少有人知道,也没有像现在可以成为市井坊间的谈资,拆了一幢房子全世界都知道了。在这一段巨鹿路上,或者是独栋小楼,或者是一代文化人云集的弄堂,或者是深宅大院,枪篱笆密封,大铁门紧闭;很少有店家,没有公交车,也就少了路人。一直到1990年代开始,西端的巨鹿路才开始渐渐地被人知晓它的底蕴、它的文化、它的价值。

下一次,就来说说西端——“假如你住在巨鹿路”,会有什么感受?




点击➡️【嘟嘟送影券】⬅️点击

第一篇推文的获奖名单出炉啦!

一共8位小伙伴,快来我们后台私信留言,

发奖啦发奖啦~

没有获奖的小伙伴们,继续努力,

本周所有推文留言都有机会获得电影票啊

(大家也看到啦,获奖so easy)~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