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河北日报全文刊登了陈刚同志的文章,是其在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上的发言。
发言很长,也很深刻。他结合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工作,谈了深入学习领会大领导关于塞罕坝林场重要指示精神和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的思考和认识。
认真通读全篇会发现,里面还是埋着一些关于雄安新区生态建设的重要信息点。在其发言的一个章节,他这样说道:
严格落实铁腕治理、科学修复的要求,大力度抓好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又要坚决做好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不断深化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确定治理和保护的目标、任务、路径和措施,加快恢复“华北之肾”功能。实施生态补水、河道治理、纯水村搬迁、淀区清淤的综合治理,狠抓坑塘、河道、垃圾、“散乱污”企业整治等“十个专项治理”,强化水质改善、生态恢复、提高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修复举措,规划建设环新区、环淀区带状森林绿色屏障,为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打好底色。
仔细研读这段话之后就会发现,它至少透露了这样几个信息:
1、白洋淀将实施生态补水,水面或许会有所拓宽。
查阅资料可知,白洋淀历史上平均是320平方公里,比北京城区还要大,现在只有220平方公里。可见,白洋淀生态现在正在萎缩。用徐匡迪的话说,白洋淀要补水、清淤,保持华北之肾的生物多样性。
联想此前“河北宣工”曾公告说力争参与白洋淀水面垫高工程的消息,通过补水等手段,让白洋淀水面有所拓展应该会是一个治理方向。
2、“纯水村搬迁”或已提上了工作日程。
整整三个月前,徐匡迪曾直言不讳地讲,“最难的是白洋淀中的淀中村和堤上村如何处理”。
他说,淀中村还有相当大的规模,它和外界联系都是通过坐船出行,也有堤上村,大堤很宽,大堤的两面堆起来以后形成居民点,这也是非常难处理的问题。
根据徐匡迪彼时透露的消息称,专家们的意见很不一致,有人认为应该都要清出来……最好的方案是全部清出来。但是也有不同意见,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来说,美丽乡村是人与自然以质朴的方式友善互动的结果,有人认为留存下来的都值得我们去敬畏,因为它存在了上千年为什么要把它动掉?
当时徐匡迪说,“这个问题是我们现在还没有去碰,是最最棘手的问题。”既要敬畏自然保护生态,要做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存,保护农民的利益,但是也要想怎么发展提高,让这些存在的东西不再污染环境。
如今陈刚同志明确提到了实施“纯水村搬迁”,此事到此基本有了定论。搬迁纯水村成为治理白洋淀诸多措施里的一部分。
3、“环新区”和“环淀区”都将有“带状森林绿色屏障”。
昨天,公众号“安新内参”分析了新区今秋、明春以及未来植树造林区域选择问题,今天从陈刚书记的发言看来,确实是要在环新区的四沿建设城市组团隔离片林,也就是带状森林绿色屏障。
从陈刚此次透露的信息看,未来整个雄安新区森林建设将是“两个环带”,一个环新区,一个环淀区,都将起到绿色屏障的作用。
那么,从这个信息我们能读出什么重要含义呢?显然,除了昨天文章分析的那些区域要拆迁征地用于“环新区”造林之外,环淀区附近造林自然也要征地,而这个征地区域就不用分析了,自然就是环白洋淀周边那些区域了。
我们再往下探讨,就是“带状森林绿色屏障”的宽度问题了。到底会有多宽呢?这一点目前我没有找到任何信息用于分析,但就个人对国内外生态建设的粗浅了解来看,结合雄安新区的整体面积和绿化率目标,我个人判断或许四五百米的宽度是比较适宜的。
虽然白洋淀治理规划尚未出台,但分析陈刚书记的讲话,可以判断出以上这三点。而把上述三点综合起来看,未来白洋淀环境治理和保护的大体雏形便显现出来了。
陈刚用了一个比喻很生动,要“为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打好底色。”底色打牢了,就会渗进皮肤,底色就是本色,本色千年难褪。有了这些“基础性的保障”,大美白洋淀回归她本来的清秀容颜,值得期待。
安新内参所发文章全部为本人原创
欢迎关注并转发朋友圈
但未经授权严禁其他公号转载
不煽动不渲染
用平和理性的视角
做雄安新区最具影响力的公号
长按上方二维码即刻关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