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水产渔药虚拟社区

【杏林医话】中药的毒性到底是什么?长期服用怎么办?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撰文 中日医院药学部  姜维依

编辑 保健君

如何认识中药的“毒性”

(保健君提醒大家,中药不等于保健品,长期服用需谨慎!)


中药在我国的使用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许多人认为中药纯天然、安全性高、副作用小,可以长期服用。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药药理的深入研究,以及国内外对中药中毒事件的报道,中药的安全性被重新审视。


那么,中药到底是否有毒?毒性又从何而来?下面就跟大家说说该怎么理解中药的“毒性”。


中药毒性是如何确定的


毒,《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进入机体后能跟机体起化学变化,破坏体内组织和生理机能的物质。这也是现代人对“毒”的理解。


广义上的中药毒性


早在先秦时期,《黄帝内经》就提出了中药的“毒性”理论,认为中药之所以能够治病,正是因为它具有“毒性”,能够以毒攻毒。


由此可见,这种“毒性”应该更多地被理解为中药的偏性,而中药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都是其偏性的体现。以中药的偏性纠正患者身体的偏性,通过调理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这就是广义上的中药毒性。


《神农本草经》根据中药的毒性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品;《本草纲目》则分为大毒、有毒、小毒、微毒四级。


狭义上的中药毒性

,收载有毒中药共83种,分为大毒、有毒和小毒三个等级。这里的毒性是狭义的毒性,就是我们平时认为的毒副作用了。



中药毒性是如何产生的


品种来源 

中药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其品种来源、用药部位都可能发生变化,于是逐渐出现了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情况,导致了一些中药品种发生混淆,极大地影响了中药的药效,甚至产生毒性。


此外,中国地大物博,各地方有自己的习惯用药,也可能存在品种的差异。


如《药典》规定木通为木通科植物木通、三叶木通或白木通的干燥藤茎,而不使用具有肾毒性的马兜铃科的关木通。

医生提醒

应尽量避免自行购买来源不明的中药,以免买到伪品,不仅延误治疗,而且有可能产生毒副作用。


炮制加工 

炮制是中药使用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经过炮制的中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疗效或减少毒性。如苦杏仁有小毒,炮制后能够减少毒性物质氢氰酸的释放。


而未经炮制或炮制不当的中药直接使用,不仅会使疗效大打折扣,更有可能引起中药中毒事件的发生。


配伍禁忌
  

中药的“七情”配伍理论,对中药的配合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配伍得当,能够增强原有药效、降低毒性;配伍不当,则可能产生毒性。


如“十八反”、“十九畏”,就是古人总结出来的中药配伍禁忌。虽然对于其中提及的诸药配伍历代医家各有论述,意见也是不一,但在药理毒理仍待进一步研究的今天,我们还是应该采取慎重态度,沿用古医家留下的传统经验,避免“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药物配伍使用。


用法用量 

中药用法通常分为内服、外用。对于毒性较大的药物往往以外用为多,如轻粉制成生肌玉红膏,巴豆多外用治疗痈肿脓成不溃等。


此外,用量也是引发中药毒性的重要因素。《药典》与《北京市中药饮片调剂规程》中,对有毒中药的用法、用量都有严格的规定,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煎煮方法 

采用正确的煎煮方法,可以更好地发挥药效,并且能够减小有毒中药的毒性。如黑顺片,《药典》中的用法用量为3~15克,先煎、久煎;有时因病情需要,个别患者用量较大,更应适当延长煎煮时间,避免中毒。



对症下药可减轻或消除中药毒性


减轻或消除中药毒性的方法,除避免以上引发毒性的各种原因外,最主要的就是对症下药。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前面我们提到中药治疗主要是以偏纠偏、以毒攻毒。如热证多选用寒凉药物,若用了温热药,则可能火上浇油,使病情更加严重,产生“毒副作用”。


因此在使用中药时,务必要对症治疗,有的放矢。

此外,现在有许多人听说某种中药或某个偏方、秘方效果好,在不清楚自身的体质或病情是否适合的情况下,就开始盲目跟风服用,不仅发挥不了中药治疗调理的功效,还有可能产生不良反应,引起中毒,反而得不偿失。


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在这里保健君提醒大家,中药不等于保健品,长期服用需谨慎!


————这里是高大上的分割线————


欢迎分享给朋友们,让更多的亲友受益

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每周一\三\五\推送

  邮发代号:82-221  

▃▃▃▃

中老年保健杂志订阅号:

zlnbjzz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

大爱有方

良药在心

中老年保健杂志

------------------------------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订阅2018年纸质杂志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