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吃过板面,就不算来过太和。”在太和县,说起板面无人不晓。太和人外出卖板面,遍布全国各地,为太和板面走出去创造了极好的口碑。不过在太和还有一种说法:“皖北板面在太和,太和板面数大张”。大张村人自豪地说,太和板面的发源地就在咱村。这个小村庄的1800多户村民中,有近800户外出卖板面,一年收入达到1.5亿元。
近日,记者来到太和县旧县镇大张村,进入村里,映入眼前的是平坦的柏油路面、整洁干净的村容村貌。村头“中国板面之乡”的大幅广告十分醒目,村里的民俗广场上,有个板面师傅正在拉面的铜塑,形象地展示了板面的制作特点。民俗广场一角,建有一座“文化美食交流中心”的建筑,村党总支书记刘云飞说,这是用来展示板面等大张村特色产品的。
做板面时,厨师在案子上排好几根小面棒,左手捏几个头,右手捏几个头,猛地举过头顶,狠狠地摔在案子上。接二连三,噼里啪啦,几经有力度的摔拉,板面由此而得名。,传说三国时期三国时期,刘备、关羽、张飞驻守颍州(今阜阳),张飞吃面总嫌太软、不筋斗、清淡无味,厨师琢磨后,反复试验后做成了筋到的面条。张飞吃后,要求太和厨师用羊肉做汤,厨师就添加了多种药材和羊肉一起煮,张飞吃后顿感可口。
之后,太和板面便在颖(阜阳)、宛(南阳)、襄(襄樊)广为流行。太和板面如同其他面食,也是经历种种面食演变而来,让其更适合当地百姓的口味,历经千锤百炼,才有这种美味面食的问世。“太和板面在全国的兴起,还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说起。”刘云飞告诉记者,当时村里的丁文喜、宋文中两名村民在外跑生意,赔了钱后就寻思着别的门路。在河北唐山,两人看到卖烩面等面食的小饭店十分红火,就动起了心思。联想到家乡的板面,两人决定开家面食店,开始的名称也不叫板面,而是叫大宽条面。
一开始的两个月,面店的生意并不太好,每天只能卖出两三碗。两人就琢磨着,在面条中加入了白芷、肉豆蔻等10多种中药材,由于香辣交融且面条劲道口感好,加入的中药具有健胃功效,让人们吃得胃口大开。渐渐地,两人的面店越来越红火,也确定了板面的名称。宋文中的儿子宋建平,至今仍在唐山从事板面生意。
大张村有1800多户,目前有768户在外卖板面,遍布吉林、辽宁、黑龙江、山东、河北、河南、内蒙古、北京、天津等地。
在村里的文化美食交流中心,记者看到了这样一份统计:
2016年全村有591户1500多人在外卖板面,年收入达到30万元以上的有48户,年收入10万到20万元的有160多户,其余年收入大约在5万元至10万元。2016年大张村民仅板面行业收入就有1亿元,同时带动周边村庄从业人员近3万人。
如今,村里盖起了展示板面文化的文化美食交流中心,正在计划建设板面一条街、民俗客栈,发展以板面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大张村人说,要从一碗色香味俱全的板面中,捞出幸福的滋味。
祝福我们在外地太和人的板面事业越来越红火!
来源:阜阳日报
友情链接